狂了一辈子的他突然走了,那所中国百年来最顶

摘 要

  今早,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 我国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去世 享年一百岁 他是钱钟书的得意门生 是杨振宁的同窗挚友 是首获翻译界最高奖 " 北极星 " 的亚洲翻译家 更是" 书销

今早,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

我国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去世

享年一百岁

他是钱钟书的得意门生

是杨振宁的同窗挚友

是首获翻译界最高奖 " 北极星 " 的亚洲翻译家

更是"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第一人 "

因为他

中国读者认识了于连、哈姆雷特

包法利夫人、罗密欧与朱丽叶……

西方世界知晓了李白、杜甫、白居易

苏东坡、李清照、汤显祖……

而许渊冲先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

也离不开那所在战火纷飞时

为中国培养出了无数人才的

西南联大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

清华、北大、南开被迫南迁

在长沙成立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但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

日寇逼近长沙

刚刚成立的大学只得再次西迁

1938 年 5 月 4 日

风餐露宿,历经磨难

横穿湘黔滇三省,甚至借道越南

分三路西迁昆明的师生们

才终于抵达昆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也正式开课

虽然大后方并没有完全陷入战火

但相较于曾经优渥的环境

西南联大的生活条件很是艰苦

没有现成的宿舍

就只得在荒芜的坟地上盖茅草房

40 个人挤在一间,小、挤、脏、乱……

教授们住在曾经当做谷仓的大院里

虽有一处栖身之地,但地板缝隙却宽

楼上一扫地,楼下就下灰尘雨

修建教室的经费更是一减再减

最后只剩下了给教室铺铁皮的预算

专程赶来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气得向校长梅贻琦大吼:

" 改!改!改!你还要我怎么改?

茅草房?每个农民都会盖

要我梁思成干什么?!"

当年学生居住和上课的地方

看起结实坚固的铁皮校舍

不仅夏天热如蒸笼,冬天寒风穿堂

还总是在暴雨突至时变得嘈杂不堪

雨落屋顶的噼啪声响

甚至压过了朗朗书声

一次,中国现代经济学泰斗陈岱孙上课时

因为雨声太大淹没了讲课声

他不再尝试授课

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

" 静坐听雨 "

电影《无问西东》中 " 静坐听雨 " 情节

南迁躲避了纷飞战火

却躲不过战争年代的物价飞涨

纵使是在校长梅贻琦凑款的情况下

西南联大教授们的薪水也少得可怜

一开始还能维持三个星期的生活

到后来就只够用半个月的

为了补贴家用

教授和家属们不得不做出更多选择:

校长梅贻琦的夫人学做了 " 定胜糕 "

语言学家王力的夫人给富人家织毛衣

物理教授吴大猷养猪补贴家用

核物理学家赵忠尧自制工业肥皂

闻一多帮人刻章,一个字一二百元

正在刻章的闻一多

教授们已是如此

学生们的生活条件更是艰苦

只有红米、稗子、谷子

甚至夹杂着石子和耗子屎的 " 八宝饭 "

都要争先恐后的抢

机智的男生们想出了 " 飞碗 " 的盛饭形式:

先盛半碗,迅速吃完后立马再盛一碗。

只有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

吃到更多的饭,不挨饿

而生活拮据的女生们

则买来一筐又一筐胡萝卜

一边啃胡萝卜充饥

一边和同学们讨论诗词

西南联大的女生吃着胡萝卜谈论诗词的场景

但即使是如此艰难的条件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也从无怨言

一心扑在学术上

为中国近代学术史

打造出一个又一个

如同许渊冲先生那样难以逾越的丰碑

前线战火连天,沦入日寇之手

大后方物价飞涨,时常遭到轰炸

但在西南联大

却云集了当时中国最渊博的教授

据统计,1941 年

在西南联大任教的179 名教授和副教授

其中156 位有留学经历

各学院院长也都是留学归来的博士

这在任何一所大学之中

都称得上是绝无仅有

西南联大部分教师合影

还有和其他大学不同的一点是——

在西南联大,越是普通的课

就越是由高级的教授教

被傅斯年誉为

" 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 的陈寅恪

在西南联大负责的是历史课

上课第一天,他就放出豪言:

"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

文学大师闻一多

在西南联大开了十来门课程

从《诗经》《楚辞》到古代神话

那些佶屈聱牙的诗句由闻一多讲来

却能变得精彩纷呈

连课堂都带了思想、才华和逻辑的美感

被誉为" 中国物理学之父 " 的吴大猷

在西南联大开设了近代物理课

讲一段就介绍一本书

再讲一段就再介绍一本书

上完一门课

学生们要看好多本书

经济学家陈岱孙

开设的是经济概论

讲的是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

比如凯恩斯的供求关系、边际效用

在群星熠熠的西南联大

是真正的" 教授治校,治学自由 "

学生们也可以自由选课

当时的欧美学者称

世界的教育中心有三个:

美国,英国,还有中国昆明

在那个动荡不堪、实验被战争打断的时代

大师们潜心研究,笔耕不辍:

陈寅恪写下《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汤用彤写下《中国佛教史》

钱穆写下《国史大纲》

冯友兰写下《贞元六书》

金岳霖写下《知识论》《论道》

潘光旦写下《优生原理》《性心理学》

王力写下《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

华罗庚写下《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

吴大猷写下《多原子分子的机构及其振动光谱》

无一不是各学科的奠基之作

许渊冲先生生前

就对自己的求学时光念念不忘

" 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罗庸……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国文课 "

正是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期的积累

才有了他日后在翻译界的巨大成就

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

" 学生如不爱国,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

如何在战火纷飞中抵御外敌

延续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血脉

联大的学生也在读书和战斗中有过讨论

但日寇节节逼近

他们明白,是时候弃笔从戎了

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

密密麻麻写着832 个从军学生的名字

实际上,远不止这个数

西南联大,是抗战时期从军人数最多的一所大学

前后八千余名学生

参军人数就占了 11%

从课堂到前线

一部分联大学子手里的书被换成了枪杆

他们走出教室

战场上的流弹落在眼前

来不及训练直接随飞行员上高空侦察

飞跃驼峰,出生入死

芷江受降,百感交集

梅贻琦校长的儿女

大多都位列联大的从军队伍之中

他的女儿梅祖彤在救护队

儿子梅祖彦参军三年

虽是文职翻译员,但也上过前线

有次,梅祖彦在还没有训练的情况下

坐上了美国士兵驾驶的侦察机

后方是紧追不舍的日军飞机

稍不留神,飞机就有被对方击落的危险

梅祖彦还经常看到同窗的生命在自己眼前逝去

"有一些翻译员,也跟着到了前线

联大学生在地面上也有阵亡的

马跳起来时,连人带马下水 ..."

一场抗日之战

让从军的联大学子,死的死,伤的伤

幸存下来的学生

也为这个民族

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因为半路从军

梅祖彦最后也没有拿到联大的毕业证书

孔子第 76 代孙孔令晟中将

被炮弹炸聋一只耳朵

...

联大毕业证书

可是

没人为当初从军的满腔热血后悔过

当国家需要我时

将大义置于小我之前

如果不能安稳现世

何不让生命掷地有声

 一部分从军的学子

到最后都没有脱离军籍

而更多的学生

则在抗战胜利后" 解甲归学 "

终日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浸泡

纵使生活艰苦,条件恶劣

也浇不灭学生们对学术的热枕之心

他们不会被眼前的窘迫所迷惑

因为内心的充盈

时刻引导他们朝更高的山峦奔去

  同学们在西南联大的小型图书馆里读书

在联大学子之间,常能听到这样的讨论:

" 爱因斯坦最新发表的文章,看了没有 "

"XX 教授文中有一句歧义,你怎么看?"

校内,对学术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联大学子更是将 " 课堂 "

延展到了昆明的各个茶馆

与其说喝茶,不如说是花最少的钱

找个地方继续挑灯夜战

有这么三名联大学子

曾就着茶馆昏暗的灯光

夜读海森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

这三人,便是此后在中国物理学上举足轻重的

联大物理系 " 三剑客 "

杨振宁、黄昆、张守廉

人们废寝忘食,乐观豁达

任凭物质贫乏,吾自静心求学

正是践行了那句校训——

" 刚毅坚卓 "

就是这样一所

在战火中仓促成立的 " 穷学校 "

培养出了2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4 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8 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1 位两院院士及 100 多位人文大师

培养的人才超过战前北大、清华、南开

三所大学 30 年培养的人才总和

他们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邓稼先带领中国迈出了

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汪曾祺除了是沈从文偏爱的弟子

更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那篇《端午的鸭蛋》

现在读起来依旧让人嘴馋

汪曾祺与沈从文

时光荏苒

众联大学子均已到耄耋之年

但他们依旧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以及与时俱进的可爱

时至今日,在和平年代的他们

仍然为中国的繁荣

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99 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

前段时间刚给清华捐出了一间资料室

百岁翻译界泰斗许渊冲

他为翻译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退休以后,许老依旧会逐字逐句的

将翻译成果敲进电脑

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是家常便饭

大家劝老先生不要太劳累

他却说:

" 翻译的快乐对于我就像水和空气 "

" 沉浸在翻译的世界里

我就垮不下来 "

热爱,就是永不停歇

耄耋之年,许老依旧制定了

" 每天翻译 1000 字 "的工作计划

93 岁仍立下目标

——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在逝世前不久仍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许渊冲的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被誉为" 诗译英法唯一人 "

曾获" 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

和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

" 北极光 " 杰出文学翻译奖等殊荣

许老用翻译架起了一座中外文明互通之桥

纵使已然站在翻译界的顶峰

许渊冲老先生依旧保持着童真,可爱至极

前段时间吐槽俄文太长太累

还戴上痛苦面具

举起双手做投降状

择一事,终一生

这是西南联大学子的风骨

更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坚持

先生千古,一路走好

过去的日子

由你们开拓

将来的强盛

交给我们谱写

ref:

张曼菱《西南联大行思路》 

网易公开课《央视又出 9.3 分神作!看过后终于领悟,读书才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梁思成大学长沙胡萝卜昆明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